你的位置:首页 > 财税咨讯
财税咨讯   
    联系我们

    “鬼秤”都靠网红打假?监管部门干啥去了?

    2024/6/5 15:14:02      点击: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向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发出挂牌督办函,对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海鲜蔬菜直销市场“鬼秤”事件查处实行挂牌督办。“鬼秤”,一般指的是计量不准确的电子秤,卖东西的就调高一些,收购东西的就调低一些,欺骗消费者。值得关注的是,新华社对市场监管总局挂牌督办连云港“鬼秤”事件评论称,市场上的“鬼秤”固然可恶,“缺斤短两”的“监管鬼秤”才真正可怕。如果监管机制“缺斤短两”,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与不法商贩沆瀣一气,市场就会丧失纠错能力,助长“鬼秤”驱逐“良秤”,严重污染市场生态,甚至动摇市场基础。在网络上,也存在这种看法,认为打假靠网红,监管部门不作为等等。本文不是为违法犯罪之人“洗地”,事实上,国家法律法规中规定的违法犯罪事项几千几万项,从未有一个能被监管部门完全治理。如果以“违法犯罪绝迹”为标准,没有一个部门能做到。本文还是要简单讲一讲“鬼秤”为什么治理难,监管部门都干啥去了。“鬼秤”治理不仅是法律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等各类复杂原因纠缠到一起,才导致了监管执法“出力不讨好”。不是监管部门没有管,是一直在管,但管起来成本高、效率低、不见效。第一先说技术问题。“鬼秤”在几百上千年前就存在,下图这种秤,商贩可以通过调整秤砣重量来造假,因为这个计量原理是杠杆原理,所以只要做一个外观完全一致的假秤砣,杠杆另一方就要用更大的刻度才能平衡,就能把一斤量称一斤半。这种“鬼秤”一直活跃在各种市场上,但历朝历代上千年就是打不倒。直到出现电子秤,这种形式的“作弊器”才自然淘汰。而“鬼秤”的作弊技术手段也不断进步,从按钮作弊、遥控作弊到密码作弊,从固定比例作弊到随机比例作弊,从物理方式作弊到电子软件作弊……1秒钟就可以开启或关闭作弊模式。现在的作弊技术下,监管执法人员无法用肉眼辨别“鬼秤”,不开启作弊时,就是一台正常的“好秤”。就算执法人员把它大卸八块,怎么检查,都是一台“好秤”。

    一位知名的打假博主B某研究过“鬼秤”,但他在市场监管局配合下,尝试了 500 多个密码,秤都没电了,也没搞清楚这台秤到底是怎么作弊的。

    某网站的回答中,明目张胆地介绍某品牌电子秤的作弊方式,但这些作弊方式是随时可调的,就算查清了一个型号的作弊码,厂家也随时可以修改,其他型号,其他品牌的电子秤可能又是另一种密码。四位数字最多能有9999种密码,再加上其他按键,就有几万几十万种密码可供选择,除了厂家,谁也没办法破解。

    这里就有人会说,看不出来,实际称一下不就知道了?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了。

    第二是执法规定的问题。网红博主是乔装打扮全程购物拍摄多个经营商家,从中选出计量有问题的来播放。那么监管执法人员能不能这样做?当然不能。监管执法人员必须着装检查,而且要出示执法证,经过同意才能检查,如果商户坚持不接受检查,也不能把人推开强行检查,这是暴力执法。而是要填报手续,经过审批流程,启动行政强制程序,才能扣押“鬼秤”。如果商户暴力抗法,就需要启动另一个程序,为了小命,只能赶紧跑路,录视频移交给公安局处理。退一万步讲,就算商户不反对检查,只要在距离几百米看见穿制服的过来时,悄悄按一个键,“鬼秤”一秒钟就变成“好秤”,抓不到任何证据。再说一个监管所就那么几个人,整年在那一片儿晃荡,都是商贩重点盯防对象,穿什么人家都认识。偷拍视频执法更不用说了,向当事人收集、调取证据得告知当事人各类权利,法律不允许偷偷的暗中调取证据,非法证据没有证明效力。就算允许这么干,那各单位天天以偷拍执法的名义买这买那,钓鱼执法,公款消费,谁受得了?法律对执法人员的约束虽然导致了不能高效地抓住“坏人”,但同样也能保护更多“好人”,让行政权力不被滥用。法律的规定不仅要考虑效率,更要考虑公平正义。

    第三是社会问题。一般大的商场超市,都不会搞“鬼秤”,而且会打出小票,说明重量、单价、总价,贴在包装上,随时可以复查。

    “鬼秤”一般出现在农贸市场的小商贩、小餐馆等键盘侠认为的“弱势群体”中,每单多收的也就几角、几元,贵一点的也就多收十几元钱,就算消费者事后发现多收了去举报,只要去执法时没抓到现行,最多也就退钱赔钱。就算抓到现行了,从严罚款,也很容易就冒出一个热搜——小摊贩多收两块钱,某部门罚款好几千,小摊贩一个月白干冤不冤?这样执法人员可能要反复被各种调查,写材料汇报,一个月都不用办案了。而且,众所周知,最赚钱的行当都写在刑法里,搞“鬼秤”是为了多赚钱,无论怎么打击,都禁绝不了人心中的欲望。被抓了最多就是罚两千块钱,不被抓几天就赚回来了。几十几百家店都在用,看执法部门敢不敢全抓走?xx用“鬼秤”,卖一块钱一斤,我不用就得卖一块二,再不用就没人来买东西了。我知道xx用“鬼秤”,但都是熟人,我不好意思举报,只能自己也一起用。……就是因为这类思想,一些卖菜商贩、饭店餐饮,都是明知违法还积极购买“鬼秤”,这就是违法现象无法禁绝的社会基础。第四是目前的政策环境问题。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力度,看一张表格就知道了。

    这是某县的检查制度,并非全国统一,但同类制度很多地方都出台了。不是执法人员在大街上溜达,看哪个企业可疑就能去检查的,别说执法人员,就是科长、局长说了都不算,要县领导同意,县委办盖章才能进企业检查。就算查出来上游企业,被查的商家分分钟就可以通知卖秤的企业、生产秤的企业,等调查清楚了,再等县领导审批同意,还能查到啥?黄花菜都凉了。说这些,并不是推卸责任,说“鬼秤”不想管,管不了,而是说明没有键盘侠说的那么简单,要搞清楚问题核心在哪里,讨论如何管才能管得好。“鬼秤”使用越来越隐蔽,技术手段越来越高,正是因为监管力度存在,不断打击“鬼秤”行业的后果。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执法和违法之间总是在博弈,不光是“鬼秤”,哪个行业都有违法犯罪,也都没办法完全杜绝,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那么,监管部门也不能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还是要依法作为,提高监管执法能力,更大力度去打击违法。一是要广泛发动群众。通过宣传让消费者知道如何识别,如何举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鬼秤”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要落实举报人奖励制度,对敢于发声,揭露违法行为的人,保护好举报信息,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如果消费者都愿意当“吹哨人”,敢以身试法的商家必定会大大减少。二是要加强普法宣传。让经营者知道使用“鬼秤”的违法性质,通过对负面案例的宣传报道,让经营者产生敬畏。三是加大监管力度。对过度保护经营主体的政策予以废除,保障执法机关依法行使权力。对常见“鬼秤”学习研究,了解其“窍门”所在,提高执法能力。对发现的制造“鬼秤”的销售企业,生产企业,从严从重打击,让违法者后悔一辈子。四是提高处罚金额。目前此类计量器具违法罚款金额较低,近期一些加油站篡改加油机数据的,尽管违法所得上百万,但依法最多也只能罚款2000元,起不到震慑作用。应当及时修订法律法规规章,与时俱进提高罚款额度,有效惩戒违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