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费用分析:金额与效率的双重考虑
-
从金额和效率两个角度进行管理费用分析
由于管理费用大部分属于固定成本,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首先会从金额入手,进行比较分析。
-
从金额角度进行分析
将不同类别的管理费用实际发生金额与历史数据或目标数据进行对比,利用比较分析方法来寻找差异,进而分析差异原因,是常见的财务分析思路。
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对比,对于超出预算的部分进行分析,寻找差异原因并进行改善;当期发生金额与上期金额进行对比,通过环比的增减变化来查看是否存在异常;当期金额与去年同期金额进行对比,结合收入、利润等相关数据变动,能够评价管理费用的增减是否合理;也可将实际金额与竞争对手数据进行比较,寻找企业管理和成本控制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趋势分析,画出重要类别管理费用的变动曲线,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管理费用变动对收入利润的影响。例如人力成本的增长趋势是否与收入增长趋势一致?是否存在异常波动?人力成本增长与员工数量增长趋势是否一致?人力成本的增长速度是否超出预期范围?
还可以通过计算各类别费用占管理费用总额的比重,通过结构分析来确定管理费用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意味着这部分费用对利润的影响更大,需要重点进行关注,寻找更好的控制方法以及改善空间。计算管理费用占收入的比率,能够看到被管理费用所挤占的利润空间,评价其合理性,结合管理费用中各类别的占比来确定费用优化方案。
在管理费用分类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细分,按照事业部、产品线、项目等进行拆解,将不同的事业部、产品线、项目的财务数据独立进行分析,能够看到整体层面所无法看清的细节。把握细节的变化,锁定管理费用中存在异常的部分,通过改善和控制来扩展企业的利润空间。
-
从效率角度进行分析
控制企业的成本费用,除去对于整体金额的控制,还需要考虑效率对费用的影响,最终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代表较少的投入就能够得到高产出,反之则意味着企业投入大量资源也只能获得少量的收益。所以从效率角度出发进行管理费用分析,需要考虑的是投入产出比。
虽然职能管理部门的员工无法像销售人员一样,直接与客户对接,通过合作谈判、合同签订等方式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收入,但其对企业经营的支持作用,同样需要考虑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比。
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一共有多少员工?员工规模是否与企业业务规模相符?人力成本总计多少?人力成本中各部分占比是多少?五险一金是否全额缴纳?人均人力成本金额与其他部门相比较是高还是低?人事费用率是多少?员工的职级分布是否合理?人员流动性是高还是低?从工时、工作成果、相关部门评价等方面来看,员工工作量是否饱和?是由有增加人员的需求?目前员工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是否与中介机构或外包公司提供的服务范围有重叠?是否有人员频繁外出或出差?理由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私费公报的情况?人均交通费是否合理?差旅费和招待费是否严格按照企业既定的标准进行审批?
职能部门人员的工作量不饱和,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工作过饱和,却又没有HC来缓解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人员流动性增强。人员流动会带来人力成本上涨,因为新招聘的员工薪资大概率会高于现有员工薪资,同时会增加招聘费和培训费,人员频繁交替也可能会导致重要信息、资料缺失,影响工作开展,无法对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企业所投入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也可以通过资产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其对利润的影响。
企业租用的办公场地面积多大?其中用来办公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多少?目前工位的空置率是多少?按照办公场地面积和企业收入或利润所计算出来的坪效是否合理?企业采购的办公设备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是否有大量设备闲置在库房?存在闲置设备的情况下,各部门是否继续提出新的设备采购需求?每月办公用品采购的费用是多少?按照企业员工人员计算得出的人均办公用品费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办公用品浪费的情况?
在企业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乐观情绪会在企业内部蔓延,加上大量外部融资资金的流入,可能会导致管理层出现铺张浪费的倾向。例如盲目扩大办公场地,缺乏规划性地招聘新员工,大量采购高端电脑设备以及办公用品,但收入增长却不及预期,新增大量费用的同时出现效率下降,导致企业成本费用负担加重,利润空间被挤占。
企业研发的投入产出比,不仅可以用来衡量研发费用的效率,还可以用于评估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
研发费用真实的资本化与费用化比例?每年度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数量?资本化形成的无形资产后续是否为企业创造了收益?所创造的收益是否能够覆盖研发投入?能够持续获取收益的时间与投资回收期的长短?费用化部分的同比变动?是否出现大幅增长?
研发投入需要尽量确保其能够形成对企业未来发展有利的无形资产,并且投资回收期要短于无形资产的寿命,这样企业才能从中获利。研发投入中出现大量的费用化,投资金额大且投资回收期长,无形资产不能获益等投入产出比较低的情况,只能增加企业的负担,对利润造成负面影响。
从金额和效率两个方面入手,对管理费用进行分析,能够避免只关注金额大小对经营状况造成误判, 更加全面的评价企业所支付的每一分钱,是否换回相应的收益,更加有助于管理层进行决策。
- 上一篇:没有啦
- 下一篇: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业务实际,合规进行税会处理 2024/11/20